“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”。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。群众不但看重党员、干部“说得如何”,更追求党员、干部“做得咋样”。因为一个人说的话究竟有多大份量,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,说明了什么道理,而且要把他的行为一起加进去计算。言行一致,则一言九鼎,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;言行相悖,说一套做一套,话说得再动听,也是轻如鸿毛,一文不值。
事实证明,无声的榜样胜过有声的命令,行动胜过口号,党员、干部带头,比任何言词更有动员作用和说服力。如果我们的党员、干部,只是“言语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,甚至于自身的每个行动都在无情地反驳他自己说的每一句话。比如现在就有不少地方把“工作需要”当作铺张奢华的理由,当作违规违纪的遁词。显然,把钱用于自己还是用于群众,说到底,取决于是否心系群众,体现的是不是执政为民。譬如,他向群众大讲艰苦奋斗、“过紧日子”,自己却贪图享受、挥霍无度;他要求百姓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,自己却搞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,邱晓华、郑筱萸等腐败分子就是很好的例子。这样一来广大党员、干部在教育、引导群众时就很难做到理直气壮,甚至会感到心虚胆怯、底气不足;尤为严重的是群众会产生“逆反心理”,即使是科学的真理,其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,很难在群众心中真正扎下根,更谈不上会主动积极地去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地努力实践之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的是,人民群众对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、“说得好,干得更好”,对真心实意、呕心沥血为人民群众谋福址的党员、干部视作亲人,满怀崇敬爱戴之心,感恩敬佩之情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党员、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唇齿相依、乳水相融的情谊姑且不去说它,在当代涌现出来的郑培民、许茂盛、邓平寿等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,他们的事迹惊天地、泣鬼神,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耸立起了不朽的丰碑。
那么,怎样保持作风建设的长效化?对此,从事党建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说出很多条,甚至能够写出厚厚的一本专着。我想说的只是一条,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: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,自己首先要做到;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,自己坚决不做。要以服务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为价值取向,到实践中去,到群众中去,不断加强党性锻炼,不断培养过硬本领,大力倡导奋发有为、求真务实、埋头苦干的作风,带着感情工作,克服短期行为,反对形式主义,以人格的力量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事业的发展。
(作者:望春街道 任丹枫)